用烤一片吐司的時間讀後,你會知道:
- 為什麼平靜可以帶來生產力
- 焦慮、慢性壓力、多巴胺對生產力的影響
- 貪多心態是甚麼?為什麼這會讓我們找不到平靜
- 重拾內心的平靜的解決之道是甚麼?
從小我就是那種坐不住、很容易被周圍事物吸引走注意力的小孩。
國小的時候,家人甚至帶我去做過檢測,想確認我是不是有過動或注意力缺陷(ADHD)。
專注力不足這件事,一直困擾著我,但最讓我苦惱的是,我甚至不知道自己為什麼這麼容易分心。
出社會後這個問題變得更加棘手,因為工作相對學校的學習更有壓力,就像是一場和時間賽跑的比賽。
如果沒能在期限內交出成果,不管過程多努力,結果都不會說謊。主管的評價、客戶的期待,甚至自己的職場發展,都和效率綁在一起。
而我的問題就是我的專注力總是逃得比我更快…

圖片來源:Pexels
於是我從開始工作後就開始瘋狂地尋找「提升生產力」的方法。
書單裡多了好多關於時間管理、專注力訓練的書,我試過各種技巧:番茄鐘、待辦清單、深度工作……一開始都有效,可是過沒多久,我還是回到了老樣子,專注不起來、進度拖延,最後在死線前的瘋狂補救…
(當然可能是我公司的座位旁邊放了一台電視不斷播放新聞,電視真的好好看XD)
直到我讀了《愈平靜愈有生產力》這本書,才終於找到了可能的原因。

圖片來源:博客來
原來分心不只是因為「自制力不夠」,更可能和心理狀態有關。
我一直以為敏感的個性只會影響情緒起伏,卻沒想到它還牽動了我的專注力和工作效率。
當心裡不平靜時,工作中的壓力變得更難消化,而這些都讓「專注」變成一件比想像中更困難的事。
看到這邊可能還是很難把平靜和生產力連結起來,所以我接下來會解釋「為什麼平靜可以帶來生產力?」「焦慮、慢性壓力、多巴胺對生產力的影響」「貪多心態是甚麼?為什麼這會讓我們找不到平靜」以及書中提到擺脫這一切影響的方法
那就一起往下看《愈平靜愈有生產力》中的精華內容吧!
為什麼平靜可以帶來生產力
平靜並非只是一種舒適的心理狀態,而是一個能夠最大化專注力與效率的關鍵條件。
《愈平靜愈有生產力》提到,當我們陷入焦慮或慢性壓力中,無法全心投入當下的工作,分心、情緒波動和注意力耗損會讓生產力無法達到最佳狀態。
這種心理上的干擾是因為我們無法控制的內心拉扯與過度刺激,導致工作時的心流狀態難以形成。

圖片來源:Pexels
在平靜的狀態下,我們能更輕易進入「心流」狀態,這是一種全心投入當下、甚至忘記時間流逝的心理體驗。
在這樣的狀態中,人的專注力與創造力可以達到巔峰,因為沒有分心的問題,注意力集中於眼前的任務。
而且平靜讓人能更清晰地做出判斷,避免因情緒起伏或外界干擾而影響工作表現。所以其實平靜是高效工作的重要心態,而非單純的休息狀態而已。
《愈平靜愈有生產力》也提到,理想的情況下,承受的工作量應該和我們有能力完成的工作量相當,這時候我們更可能進入心流狀態,全心投入正在做的事情。
如果工作負荷超過能力範圍,就容易產生過勞感,導致專注力下降、生產力受影響,甚至可能讓焦慮和壓力進一步加劇。
所以如果我們在工作上有感受到過勞的感覺,就要想辦法解決或是離開現有的環境。
焦慮、慢性壓力、多巴胺對生產力的影響
在現代社會,我們的大腦每天都在應對各種壓力源,無論是來自工作、社交媒體還是生活中的挑戰。
這些持續的心理負擔使我們的內心難以保持平靜,影響專注力與生產力。
《愈平靜愈有生產力》提到,焦慮、慢性壓力與多巴胺過度刺激是影響內在平靜的三大關鍵因素,若我們無法有效管理它們,就會陷入一種持續的疲憊與不安狀態。
理解這些因素的影響,然後學習怎麼應對,是讓我們回歸平靜的關鍵。
- 焦慮:無形的注意力殺手
焦慮常使我們過度專注於潛在威脅,影響注意力與決策能力。

圖片來源:Pexels
這種心理狀態不僅讓我們無法專注於真正重要的事情,還會讓人陷入負面情緒的循環。
焦慮會觸發所謂的「威脅偏誤」,就是我們的大腦更容易注意到周遭環境中的負面或具威脅性的事物,從而增加心理負擔。
焦慮對生產力的影響是深遠的,它讓人陷入分心與無法專注的惡性循環,原因是它會影響更高階的一般能力,像是我們對於注意力有多少掌控能力,甚至面對相互競爭的資訊時,我們是否有能力保持專注等。
例如我們在焦慮時,可能頻繁檢查手機或反覆閱讀同一段文字,卻無法真正完成任務,因為我們無法好好去思考下一步該怎麼前進。
這種情況使工作效率降低,進一步加劇焦慮情緒,形成惡性循環…
- 慢性壓力:隱形的負擔
慢性壓力是現代人無法逃避的問題之一,尤其是在數位時代。
我們每天接收大量來自社群媒體、工作或生活的訊息,讓大腦處於持續應對的狀態。

圖片來源:Pexels
《愈平靜愈有生產力》中特別提到,社群平台的「變動增強機制」是慢性壓力的重要來源。
這些機制通過間歇性提供新奇的刺激,使我們無法抗拒地頻繁檢查手機,卻又在滑動之後感到空虛…
慢性壓力的危險在於大多數人不會立刻察覺到,我們往往無法感受它對身心的長期損害。這種壓力會逐漸消耗我們的心理資源,讓人變得更易疲憊、煩躁,並最終影響整體的生活品質與生產力,這也是很多學者不斷提到其實在滑社群或是刷短影音時雖然看起來我們是在放空,但實際上關掉社群後大多會覺得更疲累,而非感到充滿活力,就是因為那些充滿刺激、吸引關注的內容都只是在加強慢性壓力的累積而已,大腦也因為不斷受到刺激,所以無法真正的休息。
- 多巴胺:快樂的雙面刃
多巴胺是一種促進快樂的化學物質,但它在現代生活中的過度刺激反而成為平靜的敵人。

圖片來源:financialpost
書中提到,當我們頻繁接觸數位世界的高刺激內容時,會讓大腦對多巴胺的需求不斷增長,形成惡性循環。例如,沉迷於社群媒體、各種誇大的新聞或網路娛樂時,我們的大腦被迫適應高刺激的環境,導致在面對日常生活的平淡時,感受不到任何樂趣。
類似 Google 和 Meta提供的服務,在滑社群的當下可能讓我們感覺像是參加逃脫遊戲一樣充滿歡樂,但長期與這些平台互動,《愈平靜愈有生產力》中稱這樣最終會變成一場「浮士德交易」(和惡魔的交易)。
個人化演算法讓人陷入狂喜,因為它能夠不斷刺激我們的心智;隨著時間累積,我們愈來愈習慣被多巴胺主宰的生活,也需要越來越強的刺激,這種「麻木效應」讓我們難以感受到平靜,從而削弱專注力與生產力。
多巴胺驅動的行為模式讓我們容易陷入「即時滿足」的循環,這使得我們對於生活中的低刺激活動失去興趣。
然而當我們刻意減少外部刺激,並專注於內在體驗時,就能逐漸找回對簡單事物的感知能力,重新享受閱讀、散步或與家人相處的時光。這不僅能降低焦慮,還能讓我們在生活中找到更深層次的平靜與幸福感
貪多心態是甚麼?為什麼這會讓我們找不到平靜
貪多心態是一種永無止境追求更多的心態,無論是成就、財富,還是生活中的物質。
《愈平靜愈有生產力》指出,這種心態促使我們不斷將目標設得更高,總覺得擁有的還不夠多。
然而,這樣的追求往往讓人感到疲憊,甚至引發慢性壓力。即使我們獲得了更多財富或成就,內心的滿足感仍然稍縱即逝,因為貪多心態會迅速將注意力轉移到下一個「未完成的目標」。

圖片來源:Pexels
貪多心態的危險在於,它剝奪了我們享受當下的能力,當我們總是在計畫下一步時,無法真正專注於眼前的美好事物。
這種心態還容易讓我們陷入「比較」的陷阱,與他人攀比成就,進一步削弱內心的平靜感,只要抱持貪多心態的情況,無論擁有什麽、達成什麼成就、不論現在是什麼樣的人,我們與快樂之間總是相隔一小段距離。
我們總會認為,只要再多賺一點錢、變得更有生產力、身材變得更苗條,就能感到更安心,然後(也只是然後)相信,未來我們就會有時間和注意力,享受成成就的果實,但往往結果都變成一個無止盡的比賽…
《愈平靜愈有生產力》提到當我們不斷累積外在事物,包括財產、成就、更富有的人生,我們就會「看起來」很成功;如果我們專注內在發展,例如追求內心平靜、真心享受生活,我們會感覺自己很成功。在每一天結束之際,不會有人真的在意你住在一間大坪數的房子,或是你是某家公司的合夥人
只有當我們學會欣賞已有的一切,並有意識地減少追求更多的衝動時,才能真正找回內心的平靜。
重拾內心的平靜的解決之道:活在當下
那該怎麼樣才可以慢慢讓自己有更平靜的狀態呢?
在這個時代,我們的注意力常被大量資訊與即時通訊佔據,但我們歷經20萬年演化的古老大腦構造,就是針對類比世界所設計的,我們花愈多時間在類比世界,就會感覺越好。
因此找到數位與類比生活的平衡,能幫助我們重新找回內心的平靜與專注力,減少注意力分散和焦慮。
《愈平靜愈有生產力》提供了許多實用的方法,幫助我們減少數位世界帶來的刺激,同時透過類比體驗來強化內心的穩定感。
- 減少數位刺激,設定明確界限
我們需要意識到數位世界中的刺激來源,例如社群媒體、新聞應用程式和即時通訊工具,設定每日使用時間的界限是減少刺激的重要一步。
可以利用「數位排毒」的方法,例如每天在特定時段關閉所有電子設備,專注於與生活本質相關的活動,這樣的行為不僅能減少慢性壓力,還能讓大腦得到休息。

圖片來源:Pexels
另外選擇性接收資訊也至關重要。
我們應該將時間花在真正有價值的內容上,而非浪費在無意義的滑動與點擊中,例如,挑選專業領域的優質文章,代替社群媒體的無效信息轟炸(或是遠離Threads充滿吵架的社群平台)
《愈平靜愈有生產力》中提供一個使用數位和類比活動的準則:如果我們希望有效率地完成某項活動,就應該採取數位方式,如果我們希望我的行動是有意義的,就要採取類比方式。
- 擁抱類比生活,尋找內心的節奏
類比世界提供了與數位世界完全不同的體驗,它能幫助我們重新建立跟自己的連結。
例如靜靜地散步觀察自然景色、專心讀一本平面雜誌或是書籍,甚至是烹飪等活動,都能幫助我們的內心找到平靜。

圖片來源:Pexels
《愈平靜愈有生產力》特別強調,類比活動能提供古老大腦所需的低刺激環境。
像是當我們觀看火焰跳動或聆聽海浪拍打的聲音時,大腦會進入一種放鬆狀態,釋放壓力並重新充電。這種低刺激的狀態能讓我們更專注於當下,並提高整體的幸福感。
當然類比活動因為相對更低刺激,所以不免地會在過程中感受到「無聊」的感覺,但只要可以撐過那個陣痛期,就會發現類比活動可以讓自己感覺更踏實平靜,在結束活動後也更不會像滑完社群後產生的罪惡感那樣不舒服。
- 加強品味生活中的正向體驗
《愈平靜愈有生產力》提到研究顯示,平均我們每經歷三件好事,就會遇見一件壞事。
儘管如此,我們的大腦卻更傾向於搜尋潛在威脅,並且會更加仔細地處理負面訊息,而非正面訊息。

圖片來源:Pexels
當我們刻意去品味生活中的正向體驗時,不僅能夠增強快樂感,還能讓自己變得更平靜、更專注、更投入。
最快樂的人往往有一個共通點:他們懂得深入品味正向體驗。研究發現,能夠專注於當下美好事物的人,比較不容易焦慮,且能更持久地體驗幸福感。
品味正向體驗的行為本身能夠延長快樂的感受,使我們對生活中的正向事件更敏感,也較少陷入憂鬱或社交焦慮。
提升品味生活的方法有許多種,其中包括練習沉浸式體驗(專注於當下,充分感受快樂)、學會讚嘆(對某件事物感到驚奇與欣賞),以及培養感激之心(珍惜生活中的美好事物)。
相較之下,如果抱持前面提到的「貪多心態」,我們往往只有在發現自己擁有的超出預期時,才會感到滿足,但這種快樂往往稍縱即逝,無法帶來長久的平靜與幸福感。
以上就是這本書的內容摘要
《愈平靜愈有生產力》一書提醒我們,現代社會中的壓力與干擾已經成為生產力的最大敵人。只有有意識地減少數位刺激,並將更多時間投入類比世界,我們才能找到內心的平靜。
關於這點我也還在努力中,因為太習慣看著眼花撩亂的社群或是短影音,所以需要每天定時很強制性的直接刪掉APP,才有辦法嚇阻我不自覺想打開社群的習慣
先不論更專心的效果有沒有那麼立即見效,但我確實有從這樣子的「數位排毒」獲得更多時間,因為以前總會不自覺花很多時間在往下滑看更多影音內容,不知不覺浪費了很多時間。
這本書帶我用不同的角度去找到可能不斷分心的原因,我會持續實踐書中的建議,也希望可能和我有同樣困擾的夥伴可以更有方向,畢竟我們都是不斷嘗試才會找到一條適合自己前進的道路。
感謝你花時間閱讀到這邊,期許我們繼續用烤一片土司的時間吸收書中知識
下次見!掰掰!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