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頁/商業理財/稱霸排行榜96週以上的必讀書籍-
《原子習慣》閱讀心得(下)

 

在閱讀心得(上),我有介紹作者從瀕死之人轉為人生勝利組的故事,以及原子習慣能改變人生的原理,跟該如何更輕鬆的改變

如果還沒閱讀過閱讀心得(上)又對於作者360度大轉變的故事有興趣的話,可以透過下面的連結回到前一篇:https://beefeggtoast.com/atomic-habits-1/

 

而在閱讀心得(下)會跟大家詳細說明四個創造/改變習慣的法則,以及作者提供的各種小訣竅,幫助大家能更實際的快速建立好習慣

 

作者針對習慣的建立拆封出了四個法則,分別為「提示」、「渴望」、「回應」、「獎賞」以下我就一一來介紹

 

法則一【提示】 – 讓提示顯而易見

 

有許多的科學結論指出,對何時何地執行一項新習慣做出確切計畫的人,比較可能真的去執行;所以當你有個提升自己的想法時,你不該用「我想要多運動」或是「我要提升生產力」而是應該改成更具體的內容。

 

觸發一個習慣的提示其實是很五花八門的,手機震動、烤麵包的香氣、小鳥鳴叫等等,但最常見的兩種提示就是「時間」和「地點」,所以在設定新習慣的提示時你可以用下列的公式去設定:

 

我會於【時間】,在【地點】進行【行為】

 

舉例來說,想「我想要多運動」改成「我會於每天下午六點,在客廳做10下伏地挺身」;「我要提升生產力」改成「我會於每天下午十一點,在書桌前寫下隔天的待辦事項」

 

圖片來源:Pexel

 

除了明確的指示外,因為開始的第一步最難這件事情應該是無庸置疑的,所以作者提供了一個建議幫助自己減少「啟動」時的門檻和難度,這個建議叫做「習慣堆疊」

 

簡單來說就是把新習慣和舊有的習慣結合在一起,並且不斷延續下去,公式如下:

 

做完【目前的習慣】後,我會執行【新的習慣】

 

舉例來說:每天到家換下皮鞋後,我會立刻換上運動服出門;每天睡覺前,我會感謝今天發生的一件事情

 

把一個新習慣搭上一個舊習慣後,更進階一點的方法是把他們全部串起來,讓你每天同時培養很多新的習慣,書中的舉例是:早上倒好咖啡後,我會冥想一分鐘;冥想一分鐘後,我會寫下今日的待辦事項;寫完待辦事項後,我會立刻處理事項中的第一點

 

「習慣堆疊」的關鍵就是把想要的行為和目前的日常結合在一起,這部分的兩個公式大家可以再試試看。

 

 

法則二【渴望】 – 讓習慣有吸引力

 

在了解怎麼創造有吸引力的習慣前,先來了解一下「吸引力」是甚麼

 

在所有生物的大腦裡面,有一個叫做「多巴胺」的神經傳導物質。科學家發現當多巴胺充滿大腦時,它會創造出強烈動力去完成那件引起多巴胺的事情。

 

舉個有趣的老鼠實驗,科學家創造了一個充滿多巴胺箱子,只要老鼠把鼻子伸進去箱子內就會接收到一波強烈的多巴胺刺激,結果老鼠展現出發瘋般的動機,牠們一小時把鼻子伸進箱子八百次(大概五秒一次)

 

這個證明了多巴胺是驅動行為的重要物質,科學家也發現極度容易養成的習慣都和高濃度的多巴案有關,例如:吃垃圾食物、吸毒、滑社群媒體等。

 

圖片來源:Pexel

 

但科學家發現的事情不只這樣,他們另外發現一個很關鍵的事情:多巴胺的分泌不只在獲得愉悅後才分泌,當你在「預期愉悅」時也會分泌。賭博上癮者的多巴胺分泌高峰並非在贏錢後,而是下注前;毒品成癮者的多巴胺高峰是在看見毒品粉末時。

 

你預期某個機會將帶來獎賞,多巴胺濃度就會因期待而升高:當多巴胺增加,行為的動機也隨之提升。甚至期待某個獎賞比實際獲得獎賞時會更讓人開心,大家應該多少都有經驗是在規劃旅程,比實際在玩得當下更開心吧?

 

這就是「喜歡」和「想要」的差別,因為大腦分配給「想要」的多巴胺,遠比「喜歡」的還要多;種種的表現都證明了欲望是驅動行為的最大動力,所以在接下來的習慣培養就要用一個叫做「誘惑綑綁」的方法

 

簡單來說,就是把你「想做」的事情和你「需要」做的事情結合在一起,綜合前面提到的習慣堆疊公式後,誘惑綑綁的公式如下:

 

1. 做完【目前的習慣】後,我會執行【新的習慣】

2. 執行【新的習慣】後,我會做【我想要的獎賞】

 

舉例:假如你必須要運動,但又很想要在Netflix上追劇,你可以這樣設計;我下班回家脫下皮鞋後,我會換上運動服慢跑30分鐘,結束後我就可以看一集Netflix

你會漸漸開始為了能看Netflix而一回家就趕緊換上運動服去慢跑。

 

 

法則三【回應】 – 讓行動輕而易舉

 

作者在這個篇章為了表達「行動」的重要性,首先他講了一個故事。

 

某個電影攝影班的大學教授在學期初時,把班上的學生分成「質組」「量組」兩部分,質組的分數評測取決作品的品質,學生的整個學期只需要繳交一張照片;量組的分數評測取決於作品的數量,繳交100張可以得A、90張得B以此類推。

 

結果到了學期末,全班最優秀的照片都是出現在「量組」,他們在瘋狂拍照的過程慢慢精進了自己的技巧;反觀「質組」僅有一張平庸的照片,以及未經證實的理論,沒甚麼成果展現。

 

作者把這種狀況稱為「啟動與行動之間的差異」。兩者聽起來很近,實際則不同。啟動時,你在計畫、制訂策略與學習。這些都是好事,但無法產出結果。但行動則是可以產出結果的那種行為。
為了想寫的文章思考了二十個想法,那是啟動;實際動筆寫一篇文章,那是行動。

 

圖片來源:Pexel

 

想要精通一個習慣,關鍵是重複重複的開始去做,而非講求完美。

透過不斷重複實行,讓一個行為逐漸自動化,大腦會為了讓那個行為更加效率化而去改變大腦的結構。所以養成習慣的關鍵並非時間,而是頻率。

 

但因為大腦的設定就是為了節省能量,所以會遵循「最小努力原則」:在兩個類似的選項中,會選擇花費力氣最小的那個。

因此要讓養成習慣的阻力降到最小,簡單到就算沒意願也願意執行是非常重要的,所以「營造適合好習慣的環境」是首要的第一步。

 

舉例來說:想要畫更多作品,把鉛筆、畫筆、畫本等所有繪畫工具都放在書桌上隨手可以取得的位置;把想要多運動,提前準備好運動服、運動鞋、運動包及水瓶。

 

反過來應用在壞習慣上的可以改成「加強阻力」,例如:不想一直喝酒,就把啤酒藏到冰箱後面看不見的地方;不想沉迷社群媒體,把社群媒體的應用程式從手機上移除。這些小伎倆不太可能抑制真正的癮頭,但對許多人來說,一點小阻力可能代表堅守好習慣或重拾壞習慣之間的差異。
想像一下,生活在一個經過設計而讓好習慣輕而易舉、壞習慣困難無比的環境裡,數十個小改變累積起來的影響有多麼巨大。

 

 

法則四【獎賞】 – 讓獎賞令人滿足

 

法國經濟學家弗雷德里巴斯夏說過一句很中肯的名言:「當立即的結果讓人喜歡,後來的結果就會帶來災難,反之亦然;幾乎總是如此習慣最初結的果實愈甜美,後來的果實往往愈苦澀。」

 

例如大家一定都知道抽菸有害身心健康,但大家還是會抽就是因為抽菸帶來的滿足是立即性的

 

總之人的大腦就是非常不擅長等待,帶來立即性的獎賞會被重複,立即性的懲罰則會被避免,所以我們打不過就加入,找個方法來運用這個「立即滿足」的特性

 

書中舉了「存錢」當作例子,堅守「不要隨便花錢」習慣頗具挑戰性,因為當 你辛苦略過正在大特價的手搖飲料店時,什麼事情都沒發生。本來就沒有行動時,很難讓人感到滿足。你所做的只是抵抗誘惑,這沒什麼好令人滿足的。

 

圖片來源:Pexel

 

一個解決方法是把情況顛倒:讓避免變得可見。開一個存款帳戶,並以自己想要的某樣事物命名,也許是 「精美的手沖咖啡壺」,然後每跳過一樣東西不買,就在那個帳戶裡存進同等金額的錢。忍住不買飲料之後,就把對應的金額存入帳戶,像是為自己創造一個紅利積點方案。看見自己因為存錢而離精美手沖壺更進一步時,這會讓自己感覺好上許多,也更有動力繼續克制自己。

 

總而言之,一項習慣必須讓人覺得愉快,才能持續 下去。一點簡單的強化―例如好聞的香皂、有清新薄荷 味的牙膏,或是看見帳戶裡多了五十美元能夠提供所 需的立即愉悅感,讓你享受一項習慣。而當改變令你覺 得愉快、享受時,想要改變就很容易了。


 

以上就是書中提到的四大法則跟各自的小訣竅,希望對你們有幫助,一步步讓好習慣填滿生活,看我的網站也是一種好習慣喔哈哈哈!

期許我們一起繼續用烤一片吐司的時間閱讀,下次見囉!掰掰!